长毛垂耳兔大全网

观赏鱼白点病详解:症状、原因与治疗方法

09-18

观赏鱼白点病详解:症状、原因与治疗方法

观赏鱼不是出现白点了 就是白点病呀!鱼只身上有白色颗粒较大的会认为是白点病,较小的、像是粉状的就会认为是胡椒病,一堆白色连接像是菜花疣状物的是病毒性淋巴囊肿。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以往看到鱼只身上有白色颗粒较大的会认为是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较小的、像是粉状的就会认为是胡椒病(Velvet Disease),一堆白色连接像是菜花疣状物的是病毒性淋巴囊肿。

白点病可以用FMC(福尔马林、孔雀绿、甲基蓝混合液),胡椒病用铜药,病毒性淋巴囊肿隔离一个月并喂食好一点就会自然痊愈。

然而,出现在鱼只体表白色颗粒状的病征并不止上述三种而已。最近付出了两条玻璃血心、一条白金溅水鱼、一缸十只养半年的珍珠灯以及一对养了一年多的梦幻小丑灯为代价,才让我认识到另一款白色颗粒状疾病--卵甲藻 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

↓ (图)中卵甲藻的玻璃血心母鱼,当时还有回避反应能力,仅一天后即死亡

↓(图)一般较常见的金粉胡椒病,大小与卵甲藻差异明显。

一些水族爱好者可能觉得卵甲藻的属名 Piscinoodinium(旧属名为Oodinium)似曾相识,这是因为常见的胡椒病病原(即丝绒病 )就是同属。

寄生在淡水鱼的一般以 Piscinoodinium pillularis 及 Piscinoodinium limneticum 最为常见(Morrison,1968:1),卵甲藻 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 反而鲜少被提到,事实上以 Piscinoodinium acidophilum 为关键字搜寻找到的都是简体中文网页,这让我颇为不解。

卵甲藻属于淡水的浮游藻类,但在水产动物疾病中多被放在原生动物的鞭毛虫类(资料引用:任思宇,2014),对岸的鱼病书籍常放于「真菌」篇章(资料参考:黄琪琰,1995;王川庆,陈陆,常洪涛,杨霞,2009;占家智、羊茜,2013)。

Piscinoodinium 属别里不同品种体型差异十分大。

卵甲藻体积为102~155*83~130μm,宽大于长,比常见的胡椒病粉粒要大得多,与白点的体积(350~800*300~500μm)较为相似,但又略小于白点。由于大小属于肉眼清晰可见的白色点状,故容易被误判为白点虫,然而卵甲藻白点间会有红色充血班点,尾部特别明显(资料参考:黄琪琰,1995:153)。

注解:μm,微米。1公分等于10000微米

另外,我观察到的是卵甲藻长得严重时白色点状会彼此连结丛生,届时呈现的就不是单点,而倾向不规则块状,类似〈观赏鱼疾病看图防治〉第二幅打粉范例图(占家智、羊茜,2013:123-124)。颜色上,一般胡椒病呈现金色、棕色的粉粒(可见威基图片),在透明的鳍上较容易观察;卵甲藻颜色类似白点病,偏白而非金或棕。

卵甲藻较少在国内水族爱好者间被提到,根据王梧桐大大的说法,卵甲藻其实在水产养殖中很常见,又以鲤科特别容易感染,但它在饲养观赏鱼的缸子中出现的频率就低很多。这可能是该病鲜少被水族爱好者提到的原因。

↓(图)成熟卵甲藻个体中间纵向凹陷清楚可见(图片来源于网络)

↓ (图)白点虫(Ichthyophthirius),呈圆形,中间有星月形状(图片来源于网络)

↓ (图)可见卵甲藻肾脏形状及于鱼体分布模样

在显微镜下,成熟的卵甲藻个体呈现肾脏形状,中间部分有明显呈纵轴的凹陷是辨别的特征,与白点偏圆形且中央具星月形状不同。好发于酸性水质,水温适应范围广(22~32)。另个在显微镜下可与白点虫区别的特征是白点虫会动而卵甲藻不会(资料参考:王川庆等,2009:157)。

↓ (图)位于脐部的卵甲藻,隐约可见中间纵向凹陷(两光实验室拍摄)

↓ (图)梦幻小丑灯检体,可以看出大小与一般金粉胡椒病的SIZE差异明显

↓ (图)取下红圈病灶后显微(两光实验室拍摄)

↓ (图)纵向凹陷(两光实验室拍摄)

↓ (图)高倍下,囊泡内有很多小泡泡(孢子?) 囊泡膜有毛边(两光实验室拍摄)

不同种类鱼只感染卵甲藻及扩散的速度不同,在加拉辛、鲤科的发病速度极快,鱼只能撑的速度也远比胡椒病、白点病要来得短,我的梦幻小丑灯在发病初期就被观察到,当时身上病灶还在十处以内,但到鱼只死亡的时间仅不过三天;玻璃血心被发现中标时较为严重,不过发现时仍能保持闪避等反应,然而过一天后就死亡。原斗与鳉鱼则对于卵甲藻具有较高抗性,在梦幻小丑三天后卵甲藻大量增生的同时,同缸的原斗与将鱼身上仅个位数白点,食欲仍佳,仅一只有略微夹尾迹象。

↓ (图)具有较高抗性的将鱼,左侧胸鳍上白色点状亦为卵甲藻

↓ (图)将pH提高至8,一周后痊愈的鳉鱼

卵甲藻的治疗十分简单,将水质调整至pH8左右即可杀灭卵甲藻。在我前期误判卵甲藻为白点病时曾经尝试过千分之三的盐浴以及多天的白点药物FMC治疗及升温至30度,都完全没有效果。对岸鱼病书籍特别提到不可下硫酸铜等铜药,否则病鱼会大量死亡(资料参考:黄琪琰,1995:153;王川庆等,2009:157),这是因为铜药会增加酸度,降低pH后卵甲藻将萌发得更盛(资料参考:google图书这篇114页)。王川庆等(2009:156)提到采用百分之二至三的短暂盐浴仍可杀灭卵甲藻。

鱼病书籍建议的pH调升多透过生石灰来达成,但我手边并没有这项药剂,我改采水族商品中的pH调升剂,花了一天的时间将缸中水从pH6.8调升至8.1(五月中旬去鹿港淡水繁养殖研究中心上课时,讲师黄之暘老师在讲授「观赏鱼包装与寄送」课程时提到若pH差1,以三个小时换一半的水量来对水是较为安全的方法)。小苏打NaHCO3也具有提升pH的作用,但影响KH更甚,另外也可以使用氢氧化钠NaOH来提升pH值,对KH较无影响。

要强调的是,卵甲藻出现在水族上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一般看到大颗的白色点状物还是以白点病的机率为多,我水族饲养至今刚好十年,目前也就遇这次(但损失很惨重)。然而,如果遇到发病快而致命速,下一般甲基蓝等白点药物都没有效果的白点时,就要仔细观察该白点的分布是分呈块状、白点间是否有血色,若有察觉到上述现象就要考虑一下卵甲藻的可能性。本文提到的卵甲藻专指淡水,海水的淀粉卵甲藻不属于本文欲论述之范围。

文章转载于网咯

大湾石的价格

和田玉图片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