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县良 卢新松 程建华 汪根强 王慧敏
摘 要:在分析总结婺源县茶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品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产业兴农、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婺源绿茶品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婺源县是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
茶业是婺源的传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布局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99年获昆明世博会金奖。2015年,被江西省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四绿一红”茶叶品牌之一。
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极力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等。202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了1.36hm2,年采制茶叶达2.01万t,加工贸易量8.3万t,茶产业综合产值45.01亿元,出口创汇7 000万美元。婺源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是中国的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近年来,相继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婺源绿茶品牌认知度不高,品牌价值不凸显,已成为制约该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婺源县属丘陵地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森林覆盖率达到82%。境内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盈,霜期较短,四季分明,且山峦起伏,溪流环绕。婺源地处神秘的北纬30°附近,世界上的好茶大都在这条北纬线附近。这种独特生态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2007年,经过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联同业内有关专家的考察和论证,发现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为中国绿茶最优产区,并后来大家采用约定叫法,予以定名和授牌,即“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而婺源恰好就在此区域。婺源绿茶60%以上的茶园分布在海拔300~1 000m的山地峡谷之中。婺源绿茶“叶绿、汤清、汁浓、味醇”的品质特征,成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婺源是千年茶乡,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茶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绿茶,品质优异,文化厚重。唐陆羽《茶经》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志》将婺源之“谢源”茶列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明代创制的四大名家茶(大畈灵山茶、济溪上坦源茶、砚山桂花树底茶,溪头梨园茶)成为皇家贡品。明清以来,婺源绿茶沿着“一带一路”,漂洋过海,享誉全球。尤其是计划经济年代,婺源绿茶出口为国家建设换取外汇,为地方政府提供税源,为一方百姓积蓄财富。
总的来说,是茶业经济铸就了婺源的古、现代文明。时至今日,大鄣山、鄣公山、聚芳永、益和、五龙山、梨园茶、鼎盛隆等婺源绿茶品牌一直活跃在国际茶叶市场,产品销往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向门槛很高的欧盟市场,其50%以上的有机绿茶来自婺源。
近年来,婺源立足生态、人文和产业优势,抓住江西省“四绿一红”茶叶品牌整合契机,策应市委、市政府“东西南北中”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以有机茶为发展方向,以品牌、文化为两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力争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努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印发出台《婺源县茶产业发展奖励办法》,从2018年开始,年度内全县茶叶企业缴纳税收的地方所得部分收入,全部用于茶产业发展奖励。修订《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实施婺源绿茶标准化生产、加工、管理及流通。出台《婺源县茶树良种选育方案》,力争通过8~10年努力培育出1~2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为婺源绿茶可持续发展奠定品种基础。在强劲的政策驱动下,婺源绿茶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县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530余家,精制加工厂28家,规模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家,茶业专卖店、专柜、网店突破1 000家。婺源有机茶园面积、茶叶出口量稳居全国县级前列。
婺源县内茶叶企业众多,比较知名的有大鄣山、鄣公山、聚芳永、益和、五龙山、梨园茶、鼎盛隆等。但是如果在茶叶交流会上不单独设立婺源绿茶展厅,就很难知道这些就是婺源绿茶,消费者对婺源绿茶的品牌认知甚少。婺源绿茶品牌认知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统一的品牌标志。县域内茶叶企业众多,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茶叶品牌logo。因企业各方利益冲突,婺源绿茶品牌一直以来处于离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志。
二是没有规范的外包装。婺源绿茶外包装形色各异,密封袋外包装的,密封袋有大有小,颜色各异;金属礼盒包装的,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尺寸不一。
三是没有严格的产品规范。原材料产地没有严格控制,不能凸显婺源绿茶的地域特征和口感特点。一些茶企加工的茶叶从外地采购,根本没有婺源绿茶的口感特点,影响婺源绿茶口碑。婺源绿茶主打有机,但对绿茶的产品质量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婺源绿茶的特有品质得不到保障。
四是媒体宣传不够。婺源绿茶的宣传明显少于婺源旅游的宣传力度。不管是中央融媒体还是省市级融媒体都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对婺源绿茶品牌的宣传。现在流行的自媒体平台上也很少有关于婺源绿茶品牌的宣传。总而言之,消费者对于婺源绿茶品牌的获知渠道太少。
由于品牌价值不高,婺源绿茶的单产收益不高,导致婺源高品质茶区内的茶园大量荒废。虽然该县的茶叶种植面积有1.36万hm2,这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疏于管理的野放型茶园和新建茶园。婺源绿茶虽然茶叶出口量年年上升,然而出口单价却不是很高。婺源绿茶出口是一种廉价的出口,而不是高回报率的出口,出口以量谋利,而不是以质谋利。
茶叶产业是系统的,要深度开发。茶叶产业不能停滞在原始的制茶工艺上,虽然加入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但这只是茶叶产业的一部分。可以结合当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茶叶观光园,把婺源绿茶营销融进婺源旅游,打造双赢的模式;甚至可以打破固有思维,开发婺源绿茶的饮料和其他衍生品。
统一婺源绿茶品牌,打造统一的婺源绿茶品牌文化,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婺源绿茶品牌知名度。打破原有的低附加值的茶产业局面,提高茶产业的价值。当地茶叶企业要抱团取暖,杜绝相互间的恶意竞争,切实提高茶叶品质,提升茶叶价值,打造婺源绿茶品牌,力争把婺源绿茶打造成一个高端的茶叶品牌,婺源茶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婺源茶农才有出路。
婺源绿茶品牌统一不能停留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广义上的婺源绿茶只是婺源生产的茶叶而已,婺源绿茶品牌应该更实质化。建议在婺源县茶叶产业示范园内成立国有婺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由公司统一设计婺源绿茶品牌logo,统一外包装材质、规格型号,设计统一的外包装标识,包装设计防伪标识、有机认证标识、产地追溯信息码,增强婺源绿茶品牌与其他茶叶品牌的差异化、可辨识度。对于婺源绿茶品牌内由于制作工艺等不同而成不同体系的茗眉、仙枝、云翠、特供茶等可以在婺源绿茶大品牌下用小字体标注,包装上可以略微区别。
要规范婺源绿茶原材料产地和茶产品质量的严格监管追溯机制,保证婺源绿茶的“根正苗红”。县域内各茶叶企业如果要使用婺源绿茶品牌可以向婺源绿茶有限责任公司备案,得到批准后可以使用统一的包装标识,适当收取相关费用用于婺源绿茶品牌的媒体宣传。婺源绿茶品牌还应该作为婺源旅游的另一张名片,加大融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宣传力度,打造名牌效应。
茶叶产业不能只停留在制茶上,而是要以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深挖茶叶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茶叶产业示范园内建立婺源绿茶历史文化馆,结合婺源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让游客了解婺源绿茶的历史、婺源的茶文化,提升婺源绿茶的品牌认知度。在各个旅游片区(县城区、东线景区、北线景区、西线景区)建茶叶观光园,让游客欣赏茶园美景,参与茶叶采制等过程,真正做到茶旅融合。在县茶叶产业示范园内建婺源绿茶茶艺馆,让游客品鉴婺源茶艺风采,享受婺源绿茶的浓郁清香,感受婺源人民的热情。还可依托县茶叶产业示范园的优势对相关的知名饮料和护肤产品研发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开发婺源绿茶即食饮品及婺源绿茶相关衍生品。
婺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要产茶区,明清时期婺源就是茶商云集的地方,是婺源绿茶养育了这一方百姓。婺源茶农众多,在20世纪末,婺源几乎家家种茶,茶叶是婺源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21世纪以来,婺源绿茶产业发展缓慢,婺源绿茶收购价很低,茶农手中的茶园慢慢荒废,其中不乏高品质的有机茶园、高山茶园。
建议政府让利于茶,大力发展茶产业,改变原有的补贴规模茶园和茶叶企业策略,直接补助茶农或政府统一收购价,从而提高茶农的种茶收益。新建的茶园虽然规模上去了,然而茶园品质大部分没有茶农手中原有茶园的品质高。不能荒废既有的优质茶园,而一味地补贴资金建规模茶园。只要种茶收益高,就会激发茶农的种茶积极性。特别是东北乡的优质茶区,政府应该加大补贴力度,让优质茶作为婺源绿茶的原材料,打造婺源绿茶特有品质,以赢得市场口碑,塑造婺源绿茶品牌形象。打造高品质的婺源绿茶品牌,茶农有利可图,茶企有钱可赚,婺源茶产业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方县良 卢新松 程建华 汪根强 王慧敏 婺源县农业农村局
来源:《蚕桑茶叶通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