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圈里经常有一些东西被神话,例如调平水钓2目一直被视为万能调钓,实际上一到冬季遇到轻口鱼就傻眼了。再例如蚯蚓被认为去哪里钓鱼都好用,实际上一遇到小杂鱼闹窝就傻眼了。
关于找鱼层这件事也是同样被神话,其实找鱼层的做法更多是应用在海钓、筏钓领域,因为海钓和筏钓经常要面对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水深,在这样的水情之下鱼不下底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才需要钓鱼人去找鱼层。
在台钓中,只有垂钓草鱼、鲢鳙、翘嘴这些中上层鱼的时候才需要找鱼层,很多钓鱼人就是钓个鲫鱼、鲤鱼也整天把找鱼层挂在嘴边,这完全是多此一举的做法。其实底层鱼离底上浮之后,最正确的做法并不是钓浮,而是钓行程。
钓浮是指将钩饵固定在某一个水层,而钓行程则是让钩饵从水面一直到水底全水层搜索是否有鱼存在。为什么底层鱼离底的时候不能钓浮而是应该钓行程呢?因为底层鱼离底会出现三种不确定性:
(1)并不是所有的鱼都离底,离底的鱼很可能只是一部分;
(2)离底的高度不统一,有的鱼可能离底30公分,有的鱼可能离底一米;
(3)随着天气的变化,鱼离底的高度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基于这三点原因,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是钓浮那么就只能把钩饵固定在某一个水层,这样一来就必定会错失很多上鱼的机会,因为我们无法钓到所有水层的鱼。所以,采用钓行程的方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让钩饵以缓慢的速度从水面一直沉到水底,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离底接口信号,说明离底的鱼咬钩,也有可能钩饵到底之后才出现信号,说明未离底的鱼咬钩。
钓行程包含两大关键点:确保钩饵能到底、减缓钩饵下沉的速度。想要让钩饵以缓慢的速度下沉,就必须采用调高钓低的办法,并且使用吃铅量偏小的浮漂,同时还要减轻饵料的比重。但是要确保钩饵能够顺利到底又要求浮漂的调目不能太高,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采用带双饵调N目钓N+1目或者是N+2目的办法。首先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自己最钓目,例如我最习惯钓3目,那么我就带双饵调1目至2目,这样就能够确保只有有一个饵能到底,同时钩饵下沉的速度也比较慢。
钓行程应该充分考虑究竟有多少底层鱼离底,如果钩饵到底之后浮漂几乎没有信号,而钩饵在下沉的过程中却经常有离底接口信号,就可以判断大部分的底层鱼都已经离底。此时就必须加快抛竿换饵的频率,钩饵到底之后适当挑逗几次,没鱼咬钩就果断抬竿换饵,不要死守底口。
离底接口信号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浮漂在下降的过程中出现停顿;第二种是浮漂在下降的过程中出现加速下降;第三种是浮漂在下降的过程中突然开始向上顶漂;第四种是浮漂在下降的过程中突然开始横向移动。以上这四种信号都说明鱼已经在半水截饵,但是钓行程不适用于小杂鱼闹窝比较严重的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