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垂耳兔大全网

古代如何使蛐蛐蝈蝈在葫芦里安然度过寒冬?

01-29

古代如何使蛐蛐蝈蝈在葫芦里安然度过寒冬?

葫芦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做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的。


球形蛐蛐葫芦,年代不详,作者不详。


作于公元8世纪的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里描述,唐朝宫廷的嫔妃们到了秋天都有一个习惯,等天气逐渐转凉后,她们会抓一些鸣虫(蟋蟀或蝈蝈)放在黄金做的小笼子里,然后放在枕边,到了晚上就可以听到蟋蟀那悦耳的鸣叫了,当时唐朝人争相模仿。


养鸣虫的习惯始于唐朝嫔妃这个说法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人们养蟋蟀或蝈蝈来听它们的鸣叫确实始于唐朝。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喜欢听蟋蟀或蝈蝈的鸣叫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有养鸣虫的习惯。于是,自唐以来就催生了一种手工艺术形式,工匠们开始制作能够让这种鸣虫一年四季都能生存的容器。在有塑料制品之前,用来养蟋蟀的容器是分为夏季使用和冬季使用的。在炎热的夏季,蟋蟀要养在凉爽的陶罐里,但到了冬天,为了抵御寒冷的天气,蟋蟀需要养在一处温暖舒适的所在。于是葫芦器开始出现了。


葫芦是鸣虫过冬的最佳器具。在中国有吉祥寓意的葫芦,待其成熟后将内部葫芦籽掏出,晾干后就可以作为既保温又舒适的鸣虫盛具了。蟋蟀或蝈蝈可以在类似于棉絮的葫芦絮里休息,尤其在寒冷的冬天,里面会更加舒适。需要清洁的时候,养虫人使用热茶水冲洗就可以了。


左:梆儿头葫芦。中:油壶鲁葫芦。右:蝈蝈葫芦。年代不详,作者不详。(参阅王世襄《说葫芦》)


除了蓄虫外,葫芦还演变为了精美的艺术品。人们将葫芦夹在陶制或木制的模子中,种出来的葫芦便呈现出各种形状或者呈现出精美的浮雕纹,这些纹理有几何图形,也有山水画,称为范制葫芦。有的葫芦用特制的画针加热后在表面上烫出花纹或图画,称为火画葫芦。


1923年,有个叫伯特霍尔德·劳弗的美国人来到了中国,他是一名人类学家,对中国的鸣虫葫芦产生了兴趣,然后开始自己学习种植葫芦并研究葫芦。他之后写了一本叫做《中国的蟋蟀与鸣虫》的小册子,由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他写到:“葫芦开花时便把花朵放入特制的模子中,等结果后葫芦便逐渐长成模子的形状。模子的形式多种多样,数不胜数,有纤细优美的,圆润丰满的,还有形似笔筒或小罐的。”


劳弗当时甚至还找到了培育这种特制葫芦的地点,他在书中写到:这种特制的葫芦是一种特殊的品种,当时只有北京一户人家会种植这个品种。


半圆形蝈蝈笼。年代不详,作者不详。


众所周知,生长良好的葫芦不仅外形美观,做成器具后也声音动听。和葫芦制成的乐器葫芦丝一样,只有形态、质地良好的葫芦做成蓄虫器具后,虫儿鸣叫的声音才会更加悦耳。很多鸣虫葫芦做的比较小巧,方便饲虫者放入口袋或怀中,走路时便可欣赏这动听的乐曲了。


葫芦成熟晒干后,需要切去顶端,并安上有孔的塞子,蝈蝈葫芦的塞子称为“瓢盖”,蛐蛐葫芦的塞子称为“蒙心”,目的是方便把鸣虫放入葫芦中,也防止虫儿逃跑。工匠们也不余遗力的制作精美的塞子,一般都会用玳瑁(海龟壳)、椰壳、红木或象牙制作。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鸣虫葫芦,都是清代制作的。每个葫芦上都有一个设计精巧的塞子,塞子雕刻着花卉、龙纹等,还有很多雕刻了象征吉祥的图案,和清代同时期的很多鼻烟壶或玉雕件的图案类似。该馆中国馆的馆长杨柳说,这些图案大多都含有道德或宗教的象征意义,涉及中国的儒、释、道三教。


苏州一个公园中售卖的蝈蝈笼。


葫芦器占了博物馆藏品的一大部分,这些藏品展现了中国人饲养鸣虫的历史和习惯。藏品中还包括很多制作精美的小物件,包括饲养蝈蝈的小竹笼和小木笼,金属做的捕虫网,甚至还有用来喂蝈蝈或蛐蛐的绘有图案的瓷盘,里面会放上黄瓜、生菜、栗子和豆子。


其他的物品还有斗蛐蛐用的探子,一般是用老鼠胡须做的;斗坛,用来斗蛐蛐的,一般用泥陶土做的。在宋代,斗蛐蛐之风盛行,南宋宰相贾似道就是有名的“蛐蛐宰相”。用来赌斗的蛐蛐被看做是勇士的化身,勇猛的蛐蛐被认为身上有着英勇、尚武的品质,因此,很多玩家将战死的蛐蛐放在蛐蛐棺材里,并像人一样埋葬在坟墓中。


不管是斗蛐蛐还是听鸣叫,现在中国人依然会饲养鸣虫,虽然现在的鸣虫饲具都已经是批量生产了。制作精美的鸣虫葫芦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制作简单的现代仿制品。市场上的小贩也会贩卖蛐蛐或者蝈蝈,只不过养在制作简单的竹笼、塑料笼中,有的甚至养在厕所管道用的PVC管中。制作精美的鸣虫葫芦当然比这些器具要漂亮的多,但是它们至少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这些美妙的鸣虫叫声在现代的中国文化中依然保留了下来。

翡翠a货是什么意思值多少钱

马尔济斯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