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垂耳兔大全网

核雕艺术:将废弃果核转化为艺术品的传承者

09-04

核雕艺术:将废弃果核转化为艺术品的传承者

搜索下载华舆APP(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平台),关注全球华侨华人,浏览世界各国媒体新闻资讯,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

2020年8月31日,张树林核雕作品展示美国迪士尼动画《超能陆战队》中的机器人大白(右)。(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华舆讯 果核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核雕传承人张树林眼中,是创作的“基石”。





“微雕,就是时间的艺术。”张树林在或椭圆或扁圆的核桃、桃核上依据它的皱脊纹理,进行塑形和创作。“时间不仅磨练的是匠人的技艺,更磨练的是其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


张树林伸出双手,手指已经变形,留下一个个茧子。在几平米的小工作室内,张树林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盏台灯和几把刀子,把桃核架在器具上,他就开始了一天工作,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用手中的刀打磨出自己心中的画面。”


用作品表达情感



2020年8月31日,一颗桃核在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猴头”。(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张树林不仅雕刻核桃和桃核,也在树木、玉石上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在不同材质上雕刻,他感受着材质和刀下力度的变化,反过来帮助其更好地驾驭核雕。


张树林工作室的橱窗中展示着他的作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张树林与妻子是因为雕刻结缘,他创作的作品《枯荣与共》,用两片“叶子”表达夫妻间的情感,即使都枯萎了也将自己的养分留在大地上,帮助“小虫”成长,而这个小虫象征孩子(后代)。


三年前张树林的孩子出生时,他想着应该给孩子留下一些作品,因此创作了《静止》。他用“恐龙的枯骨”来告诉孩子:“那么强大的恐龙曾经称霸地球,如今也只剩下一堆骨头。人类再强大也终究抵抗不住自然。”


采访过程中,张树林反复强调的是,技艺本身是可以通过练习不断精进的,而创作灵感才是最大的挑战,“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实的情感。”


传承的不仅是技艺,也有故事



2020年8月3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核雕传承人张树林在工作台前雕刻。(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张树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但是他想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本身,也包括一个个故事,以及这项技艺所蕴含的文化。


据了解,核雕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从明朝开始发展起来。在《核舟记》中就描写出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核舟,再现了“东坡赤壁游”的景象。在民间,百姓配带核雕物件多有“祈福”之意。


张树林的爷爷就是核雕艺人,他为周围的亲朋好友雕刻小花篮、小铃铛等作品。张树林从小跟随爷爷学习雕刻,“这种传承没有那么复杂,或许就是耳濡目染,或许就是一种关于亲情和家庭的永恒回忆。”


张树林大学学习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他不曾想到,关于核雕的爱好会慢慢成为自己的职业。“可能是年轻气盛,也可能是想尝试一下不同的道路,我选择自己利用手艺创业。”



2020年8月31日,张树林向记者展示近年来自己不断摸索研制的各式刻刀。(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每年夏天,张树林都会买很多桃子,吃很多桃子,把桃核挑出来进行创作。“身边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行为,不明白一个年轻人每天在家弄桃核是要干什么,甚至父母都希望我能像其它大学毕业生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我心里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


在张树林看来,雕刻是一件苦差事,首先你要坐得住。“时间打磨着性情。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想放弃,想着第二天就不干了,可是第二天早上醒来又继续干了起来。”


虽然从事核雕工作,但是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张树林没有浪费。他自己设计并且制作了十几把不同类型的刀具,以便能够达到更好的雕刻效果。他希望能将这些工具,一代代传承下去,让下一代传承人少走很多“弯路”。



2020年8月3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核雕传承人张树林在北京的工作室内。(图片来自华舆 李国庆摄)


张树林希望,非遗艺术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每年,他都会和教育机构合作,让来中国参加夏令营的外国学生体验这一微雕工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邀请其他非遗工作者一起,让自闭症儿童体验创作过程。


张树林坦言,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下,非遗传承之路变得很难,但他相信总会有喜爱这非遗“故事”的人,愿意静静坐下来与自己“对话”,与生活“交谈”。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中新社旗下新媒体平台),关注全球华侨华人,浏览世界各国媒体新闻资讯,无需翻译——华舆在“手”,世界尽在掌握!


比格犬好养吗咬家里动物吗?

宠物仓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