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垂耳兔大全网

围炉煮茶的快乐真实无比,即使不是饮茶人也能体验

12-12

围炉煮茶的快乐真实无比,即使不是饮茶人也能体验


文 | 汪灿


最近这段时间,你刷到过“围炉煮茶”话题吗?看着那些氛围感满分的图文、视频,你有没有怦然心动,反手就下了一单煮茶器具和各种吃食,或者约上三五好友组个“喝茶局”?

“围炉煮茶”的火是真真切切的。早有媒体统计,“围炉煮茶”话题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都达到了惊人的十几亿次,较火的单个视频点赞量就可达百万次。在多个点评类软件上,上海、广州、成都、天津、杭州、福州等地,都涌现出了众多商家;在某电商平台上,约有2万件有关商品供消费者挑选。似乎一夜之间, “围炉煮茶”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某社交平台相关话题下的发帖截图

“围炉煮茶”的火,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喝茶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而“围炉煮茶”主力为年轻人,这形成了某种违和感。情理之中,是因为“围炉煮茶”是持续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潮的又一例证,也是当代年轻人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新玩法的生动体现。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对中国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津津乐道并倍感自豪——不管自身是否饮茶。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唐朝时陆羽《茶经》问世,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唐代诗人李中诗里说:“煮茶烧栗兴,早晚复围炉”,简直就是“围炉煮茶”的鼻祖。宋代大文豪苏轼写过“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的诗句,强调煎茶饮茶讲究天时地利的情调;女词人李清照为后世的纳兰性德“赌书消得泼茶香”这一伤怀金句提供了素材,她本人也是在病愈后,才略显将就地来一句“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可见平时也是饮茶的“铁粉”。可以说,在众多能触动中国人DNA的元素里,茶占有重要一席。


此前,露营、骑行、飞盘等运动,在城市中青年群体中掀起一阵阵风潮。这些运动契合了城市人亲近大自然的诉求,随着冬季的到来,室外运动逐渐被室内活动取代,“围炉煮茶”满足了人们宅在家里暖洋洋过冬的心态。在商家和社交媒体的共同推动下,它又一次被赋予了社交意义:彰显个人身份标签、寻找集体价值认同,哪怕仅仅是“凑个热闹”,找到价值感,满足内心的快乐,是真实的。

成都一茶馆内,坐满了“围炉煮茶”的顾客。安源 摄

因此,即便有人说“围炉煮茶”是一阵风,很快就会过去;有人说“围炉煮茶”者,不是“饮茶人”,又有什么关系呢?网络时代的各种新事物、新风潮,可能本身就承载不了那么厚重的内涵和期待,能在有些单调乏味的冬日生活和社交场所中增添一抹色彩、带来一些灵动,不也挺好吗?


巧的是,几乎与“围炉煮茶”风同时,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成为新晋的中国文化和软实力名片。我的老乡赵朴初先生,曾写过“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中华。”不仅赋予了一款名不见经传的故乡茶以深沉的思乡恋土情怀,也道出了中国茶足以媲美国际知名茶品的优良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炉煮茶”火出圈,甚至有种积极意义:它让一种小众文化和爱好走向“大众”,也就有了被更广泛喜爱和认同的可能。


在更广泛的受众里,不管是在出租屋里简简单单地一人一壶独饮,还是在富丽堂皇的茶馆里三五好友边饮茶边畅谈,抑或在山水田园间精心布置、来一次精致度拉满的九宫图发圈,丰俭由人、各得其乐,圈中人不必有鄙视链,圈外人可以不理解但乐得围观,就好。


茶农采摘下来的有机茶叶。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从更大的层面说,一种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年轻群体的再解读和创新创造。曾几何时,年轻人更钟情于咖啡、饮料等舶来品,但这届年轻人更愿意从传统和历史中寻找灵感,不管是追求实用功能,还是注重社交意义,饮茶早已被年轻人撕掉了“老派”标签,焕发了新活力。有机构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已达772.9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


所以,不要轻易说“围炉煮茶”是一场虚荣的附庸风雅表演,它可能切入口很小,刚萌芽时带有“小清新”的个体主观色彩,还有褒贬意义不明的网红属性,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并进而带来新的消费热潮和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加快恢复如常,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全社会普遍充满期待和信心重新上路,类似风潮、热潮不妨来得更多一些,社会环境不妨更有信心一些。






文字:汪灿

图片:央视网微信、中新网、新华社

朗诵:王茜

李可染作品选邮票

虎皮鹦鹉吧 鹦鹉零食买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