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垂耳兔大全网

如何保护李唐皇室宗亲和“考古学鼻祖”的墓葬免受盗窃?

05-30

如何保护李唐皇室宗亲和“考古学鼻祖”的墓葬免受盗窃?

李唐皇室宗亲和考古学鼻祖,他们的墓葬是如何防盗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展陈的两个考古项目都涉及到了古人在这方面的智慧。

5月25日,“陕西文物探探探”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管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刘思哲就这个问题专门做了讲解。

李唐皇室宗亲李晦夫妇墓:

三个墓室呈品字形排列,设密道和密室,把密室作为真正墓室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第三展厅上官婉儿墓志旁边,有唐李晦夫妇墓出土文物的展陈。

刘思哲介绍,很多观众来参观时直接去看上官婉儿墓志了,大都忽略了旁边的这个展项。其实李晦的身份非常尊贵,出土文物也非常难得。1995年,当时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抢救性发掘了李晦墓。

李晦墓的位置在当时的高陵县马家湾乡马家湾村南,就在渭河边上,距汉阳陵非常近。由于常年河水冲刷,这个墓葬的墓道一部分已暴露在外边,当地村子的小孩经常跑到下边去玩,村民也经常进去转悠。

当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正在对汉阳陵周边陪葬墓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进去看了以后发现,盗洞很大,墙上有小孩子的涂鸦,壁画也被毁得很严重,于是赶紧给国家文物局上报申请抢救性发掘。

正式发掘时间是1995年8月至当年年底。考古人员发现,这个墓由6个天井组成,有前后双墓室。根据其天井数、过洞数、壁龛数,这个墓葬的形制至少是正三品以上官员的。

在发掘第四个天井时,考古专家觉得墙壁上的土和生土比起来颜色偏黄,也没有生土那么紧致,就坚持继续往里挖。事实证明果然不是生土,经发掘又发现一土洞式墓道,往西侧横向延伸11.6米后,改为向北延伸20米,封门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顶式墓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平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盖之下。真正的主墓室正是西边的这个暗室。除了封门,里面还有石椁,甬道附近还发现了墓志。

整体来看,这应该是一座夫妇合葬墓,有前、后、西三个墓室,西墓室是暗室,三个墓室呈“品”字形分布。以往任何一个唐墓都没有发现过这种形式。为何要做得这么隐蔽呢?就是为了防盗。要不是考古专家经验丰富,后来就不会发现连接暗室的密道和西墓室。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座墓葬的墓室和壁龛全都被盗了。壁画破坏非常严重,除了小孩子的涂鸦,因为壁画上有人物形象,盗墓者在盗墓时会觉得有人在看着他们,就会故意对壁画进行人为破坏。考古人员对留存的壁画做了揭取,但因破坏严重,直到现在还没有修复出来。

即便是西墓室这个密室,从顶上也有盗洞打下来。从现场的情形来看,盗墓贼在打下来之后把石棺盖挪开,进到石棺里边去盗掘东西,石棺盖恰好把一批三彩俑挡住了。这批三彩俑的位置就在石棺和墓室的侧边,这才把这批三彩俑留下来了。

通过墓志辨别,墓主人名字叫李晦。生于628年,卒于689年。这是唐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官员,也是李唐皇室宗亲。他是唐代开国元勋李孝恭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堂侄,和李治是堂兄弟,两个人君臣关系非常好。二十多岁时,李晦就已是六品上阶,在高宗时期做过很多官。中宗时升为户部尚书,武则天时期做到秋官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因善于处理政务,深受初唐的几位皇帝赏识。

李晦文韬武略各方面都很有才能,不管是驻守边疆还是留守京畿,都能够把地方治理得很好,所以也是一代名臣。他到了一个地方,即便当地民风不好,他去了之后可以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高宗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在他的墓志里面有一段记载,叫做“一日不见,则满座不欢”,特别喜欢这个人。

史书里还记载了李晦毁楼的故事。在李晦家旁边有个酒肆,酒肆主人有一天对李晦说:李大人,能和你做邻居,我非常高兴。我现在家里边有长有幼,虽然我们是卑贱之人,但我们也懂得礼数的。大人家院子里面有一个阁楼,在阁楼里能看到我们院子。我们家人进进出出,实有不便,所以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打算搬家了。李晦听到这事后,很快把这个楼就拆掉了。李晦住的地方是唐长安城宣阳坊,现在就位于西安市碑林区建西街附近。

据了解,李晦墓早年是有封土的,封土前有石碑,石碑上有李晦的姓名及“秋官尚书”的官职。石碑现在还在高陵区文管所,封门后来也拿到了高陵文管所。尽管石碑风化严重、破坏严重,但残留的一些字是能够和墓志上的内容能够对上的。

西墓室里发现的石椁,长约4米,宽约3米,高约2米。靠着墓室的两侧没有纹饰,其他两面都有精美的纹饰,石椁里面也有。在博物馆该展项的旁边有个互动电子屏,对石椁进行了三维结构的展示,相关展示内容还包括墓主人介绍,各个部位的线刻画等。

博物馆展陈的李晦夫妇墓出土文物以三彩俑为主。刘思哲介绍,李晦夫妇墓出土的随葬品大概有160多件,其中三彩俑出土了139件。还有一些不是三彩器,而是一些彩绘陶器。在李晦墓中还出土了黑人俑,即昆仑奴,实际上昆仑奴也包括东南亚的一些人,因为他们的肤色比关中人更黑。

李晦夫妇墓的纪年时间是689年,也是目前发现三彩俑最早的纪年墓之一。后来2011年河南洛阳在发掘唐王雄诞夫人魏氏墓时出也土了三彩俑,那个墓的纪年是686年,现在成为发现三彩俑最早的纪年墓。但考古发掘只能判断时间下限,上限是断不了的。李晦夫妇墓出土的三彩俑釉色单一,显示出了三彩俑在创烧初期的原始特征,而魏氏墓出的三彩俑比李晦墓出土的三彩俑成熟多了,也许魏氏墓的三彩俑制作时间比李晦墓的更晚。

考古学鼻祖、北宋理学家和金石学家吕大临墓:

上面挖两重空穴迷惑盗墓者,真正墓室深埋在料姜石层以下

如果说唐代的李晦墓是通过在同一平面上打破常规形制设置暗室来达到防盗的目的,那么北宋的吕大临墓则是通过设置立体的空墓室来防盗。

一进陕西考古博物馆第四展厅,第一个展项便是宋代吕氏家族墓。

刘思哲介绍,吕氏家族墓是在蓝田县五里头村发现的,也是做了抢救性发掘,当时他也参与了这次考古发掘。

2005年底时,有村民在果园里发现了一个洞,怀疑有人盗掘古墓,把情况反映给了当地文保部门。2006年1月,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又接到线报:一伙人打算出手一批刚从墓里盗出来的宋代瓷器

警方通过侦查手段和线人举报,把一个参与盗墓者抓住了,从其所住宾馆房内翻出了探铲、雷管、炸药等东西。这个人交代说,他只是干活的,主使人姓吕,文物都在吕某某手上。公安机关很快把吕某某缉拿归案,发现了大量北宋时期的瓷器,缴获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1件(组)、三级文物49件(组)。原来,吕某某平时在西安,2005年年底却突然回到村子,找了几个盗墓者趁村里有人办喜事村民都聚在一起不注意时,到吕氏家族墓园里面进行了盗掘。

案发后,尽管蓝田县文物局派人昼夜看护吕氏家族墓地,但8个月先后发生了3起盗掘案。为确保文物安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局敲定了抢救性发掘计划。2008年6月13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开始对吕氏家族墓园进行发掘。

刘思哲介绍,吕某某曾指认说,他盗的是他们吕氏家族的墓园。吕氏家族在蓝田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吕氏四贤”。因为在北宋能与峨眉“三苏”相提并论者,只有蓝田“四吕”。但经过考古人员调查走访,吕某某并非吕氏家族的嫡系传人,而是庶出的一支。吕氏家族当年人丁兴旺,过得不错,照顾一些远亲,让他们给吕氏家族看墓。在《吕氏乡约》和他们的族谱里都有记载,看墓人可以种墓园里的空地,不收租,每年正月初一进行祭拜活动的时候,要管所有的人的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吕氏家族墓园是有看墓人的。

吕氏家族墓园由兆沟、墓葬群、神道、家庙四部分组成。墓葬群处于墓园正中偏北的位置。29座墓葬依辈分自南向北分为4排,正中的3座连成南北中轴线,为墓园始祖或长子、长孙墓位。各排又以“左为上”原则,设置同辈成员墓穴。未成年人墓附于祖父坟墓侧后方,并遵男左女右之序。这种布局和墓位排布,代表了北宋关中士族的丧葬礼制观念。

根据墓志梳理,吕氏家族墓园中最年长者名叫吕通。吕通的两个儿子是吕英和吕蕡。长子吕英有大圭、大章、大雅三个儿子;次子吕蕡有六个儿子,分别大忠、大防、大钧、大受、大临、大观,其中五子进士及第,四人成为大家。“大”字辈下面是“山”字辈。“山”字辈人的子女中英年早夭者,有的就埋在其祖父旁边。这个墓园总共就葬了这五代人。

神道两边原来还有石像生,现在这些石像生在蓝田县蔡文姬博物馆存放着。如今的蓝田县五里头小学就是当年的吕氏家庙,后来又被称作“吕氏庵”、“四贤祠”、 “芸阁学社”。

吕氏庶出的这一支人在桥村住着,嫡系后人在宋代政治中心南迁以后跟着南迁了,所以这个地方后来便没有嫡系后人,墓园用了42年后就废弃掉了。

“吕氏四贤”分别是指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吕大忠曾任陕西转运副史,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等碑石挪到孔庙统一保管,成为西安碑林的雏形,堪称西安碑林的创始人;吕大防曾经做官做到宰相,参与“元祐更化”等北宋历史重大事件,曾组织唐长安城资料整理并立碑刻石,《大明宫图》《兴庆宫图》等是现存最早的长安城宫城线刻图;吕大钧曾任三原知县,致力关学研究,创作《吕氏乡约》,推行礼仪,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吕大临则是北宋理学家和金石学家,是“关学”和“洛学”两学派皆推崇的代表人物,流传至今的《考古图》最为著名,对古器物考述详实严谨,对后世金石著录体例有开创之功,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的鼻祖。

吕大临二十多岁时就中进士了,但他的志向不在于当官,而是喜欢教化乡民。他师从关中大儒、理学创始人学家张载,后来他又改随洛学“二程”程颢、程颐。到了五十多岁时才开始出任官员,没干多久,就因政绩特别突出受到朝廷的重视。他做事非常有魄力,且知书达理、通晓古今,就在朝廷准备给他提官时,他却去世了。

因为吕大临是研究金石学和古器物学的,知道很多文物都是盗墓而来。所以他在墓葬营建时为防止被盗,进行了一些特殊设计。

吕大临的墓葬编号为M2,考古人员在对他的墓葬进行发掘时,发掘到3.2米时出现了一个墓室,大家很疑惑:这个墓室为啥这么浅、这么小?要知道M1可是深达11米左右的。这会不会是一个近代墓,和古墓葬的墓道重合了?而且在这个墓室顶上还有一个盗洞打到里面了,但墓室里边空空如也。

“大家发现好像不对,墓道还在继续往向下走,于是就继续把墓道向下清理。后来挖到7米多深时,发现又有同样的墓室结构,还做了一个小壁龛,里边同样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就觉得,这个结构肯定是墓主人有意设置的。”

但再往下发掘到10米至11米时,探铲就打不下去了。各种鹅卵石、料姜石阻碍探铲发掘,非常难挖。在坚持挖下去挖到15.5米左右时,真正的主墓室才出现了,这是个一前室、两后室的结构。前墓室埋葬的就是吕大临本人,后室是他的两个正妻。按照那个时候的规矩,妾是不能进他的墓葬的。

刘思哲说:“发掘到这里之后我们才确定,原来顶上做的结构都是为了防止盗墓的。”

和吕大临的墓葬相似,M12吕大圭的墓葬是双层结构,其真正的墓室在下面,上面也有一个空穴。吕大圭是吕氏家族大字辈里边的长子长孙,享年86岁,是大字辈的掌门人,墓葬位置处于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

整个吕氏家族墓园的墓葬,墓室深度都在10米以下。但大字辈成员里也有去世比较早的,或者葬身他乡在家族墓园里只有衣冠冢的,这些墓葬不是那么深,也未做防盗设计。

总的来说,吕大临在设计他们整个吕氏家族墓时,做了四重防盗措施:

第一是深埋。埋到料姜石层以下,以防止探墓工具打穿。

第二是不砖券。按照吕氏家族的声望和他们家族的情况,肯定应该是砖券的墓。但他们舍弃了砖券,全部没有用砖券,连封门都是用土做的。

第三是整个墓道埋而不夯,把土埋下去之后不是夯实的,让它和生土浑然一体,让人不易发现。

另外还安排有守墓人,让后人住在距离墓园不是很远也就三公里的地方以长期照料。虽然最终被守墓人监守自盗,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的。

吕氏家族墓葬在大字辈成员里边,只有吕大防和吕大临没有墓志。

兄弟几人中,吕大防做官做得最高,在宋神宗时曾官居宰相。因当官得罪了很多人,在哲宗时期被一贬再贬。绍圣四年(1097年),在被贬到南方的舒州赴任团练副使途中到达虔州信丰时生病,而最终葬于他乡,家族墓园里只有其衣冠冢。

吕大临的墓葬中虽然没有墓志,但有吕大圭给他送的一个石敦,铭文为“嗟乎吾弟任重而道远者夫宋左奉议郎秘书省正字吕君与叔石敦元祐八年癸酉十一月辛已从兄大圭铭”。“宋左奉议郎秘书省正字”是吕大临当时的官职,大圭就是吕大临的堂兄——M12的墓主人吕大圭。根据这个石敦可以判断这座墓就是吕大临的墓葬。

尽管吕大临墓做了很多防盗措施,但不幸还是被盗了。通过被盗文物判断,应该在古代就曾经被盗过。而从当年盗洞的走向来看,盗墓者肯定是对底下墓葬的情况非常了解,也可能是当年的监守自盗。

建议:应加强全民保护古遗迹的意识,加强文保力量

刘思哲说,不管是李晦墓品字形结构的密室结构,还是吕大临墓的多重假墓室结构,这种防盗措施都是为了保护他们的阴宅不受世人干扰而想出来的特殊办法,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起到了一定的防盗效果。但面对于现代盗墓手段,古人各种各样的防盗措施还是作用甚微。盗墓活动对古墓葬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全民保护古代遗迹的意识,一旦发现盗墓等破坏古代遗迹的行为应及时向文物管理部门反映,向公安机关举报。另外,对于这种行为,除了要依法严厉打击,加强文保力量,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监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邓小卫/图(部分照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银圆龙头图像

皮球鱼需要打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