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张兵(化名),特别喜欢在武汉一些河口“打窝子”。凭借多年垂钓经验,这些地方水流汇集,吸引鱼儿富集,能更多地享受到鱼儿上钩一瞬间“震杆”的快意。
垂钓时,他多次在江河交汇处发现并拍下江豚逐浪嬉戏的画面,他有时心里也嘀咕,比起自己钓鱼带来的个人享受,是否更应该把这些水域留给武汉人喜欢的“微笑天使”。
3月1日0时至6月30日24时,武汉市长江通江支流举水河、倒水河、滠水河、府河、金水河、东荆河(通顺河黄陵闸以上)武汉段水域进入季节性禁渔期。
3月1日,武汉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禁捕办)组织长江通江支流禁渔期联合执法行动。
启动仪式上,市农业农村局同步宣布了武汉市即将出台《武汉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办法》(简称《办法》),目前正面向社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意见征集工作。
据悉,这是武汉将首次以规章形式对全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亦称禁捕水域)垂钓行为提出一个“标准说法”。
不规范垂钓行为
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执法人员在巡查垂钓人员的渔获情况。通讯员徐雯 供图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出台。关于在长江重点水域能不能钓鱼,众说纷纭。
2020年6月,武汉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关于长江汉江武汉段实施全面禁捕的通告》,严禁捕捞天然渔业资源的同时,允许“一人一竿一线一钩”的休闲垂钓行为。
据武汉市钓鱼协会估算,这几年来,武汉的垂钓爱好者强势增长,由40万人飚升到百万级规模。大量钓友“入圈”,逐渐产生更多问题,垂钓由一项岁月静好的休闲运动,逐渐出现一些怪象。
在江汉二桥桥面下杆夜钓,曾经是武汉夜钓圈的快乐源泉。但随着大量人员聚集围观,这种“桥钓”导致路面拥堵,也干扰航道通行。
为了快速“上鱼”,有人在饵料上动脑筋。记者在武昌月亮湾调查发现,垂钓者就明显分为了“净衣派”和“污衣派”两大派别。去年11月27日,钓友小冯挂上橡胶拟饵,在这里钓获一条长约1.5米、重达50斤的南方大口鲶(鲇)。其他钓友帮其拍下视频后,小冯将鱼放生。次日,有人特意赶来,挂上臭鱼、活泥鳅进行“诱钓”,希望把小冯放归的这条鱼重新拉上来。
钓友在使用路亚时经常会切掉渔线,遗落江中的废弃渔线、带刺鱼钩,对水中生物和捕食的鸟儿产生伤害风险。今年初,武汉鸟友就在天兴洲区域发现鸟儿误食橡胶拟饵而亡的案例。
随着垂钓渔具不断升级,水下视频搜索鱼踪,无人船、无人机定点投放饵料,钓鱼机自动起杆,使用电动浮筏、排筏,垂钓变得更加“科技化”,充满“科幻感”,实现“发现即捕获”,鱼儿更加难逃人手。
从三年多的实践来看,桥面垂钓、生产性垂钓、多钩垂钓、视频探鱼垂钓、无人船垂钓、筏钓、盈利性网红直播等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对江豚在重点水域的觅食嬉戏带来惊扰。
既享受垂钓之乐
又让江豚有鱼吃
爱心人士向长江中投放珍稀鱼类,希望长江生态持续向好。记者刘斌 摄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正在征求意见的垂钓管理办法,力求平衡好保护长江生态、推动长江生物水生资源恢复向好与市民娱乐休闲垂钓需求、发展钓鱼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既让钓友享受垂钓之乐,又让江豚有鱼吃。
市禁捕办组织相关单位前往外地调研取经,收集、梳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向相关部门、一线执法人员、法律专家、钓鱼协会、竞钓大师、钓友广泛征集意见,形成了上述垂钓管理办法。
垂钓管理办法中首次提出,在武汉一部分重点水域划设禁钓区,主要包括: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增殖放流点(上下游100米)、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跨江(河)桥梁所在区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尤其是通江支流交汇水域(由通江支流汇水口上溯至闸口,无闸口的由通江支流汇水口上溯至2千米)。
禁钓区内,常年禁止垂钓;禁钓区外的其他水域,可以进行休闲垂钓。
除了划定禁钓区、对垂钓位置加以限定以外,武汉还计划对钓法加以限制。
禁止使用爆炸钩、探鱼设备、有毒有害饵料、船、艇、排筏、涉水垂钓、超10米鱼竿等方法或工具垂钓。禁止使用泥鳅、鱼虾类等活体生物饵料。
参考沿江城市数据
武汉对垂钓渔获“限重”15斤
长江武汉段,主要的钓获鱼类是鲢、鳙等经济鱼类,而且个头很大,一条鱼一般在7—10斤。
由于垂钓所获不允许买卖,只要有交易行为,就视同非法捕捞。一些钓友钓起的鱼多了,根本吃不了。
资深钓友老徐建议钓友,更多地享受“中鱼”的过程,适量带走渔获,余者放回水中,不要竭泽而渔,通过个人自我约束,保护我们仍然脆弱的鱼类资源。
参考长江流域沿线各城市出台的垂钓政策,对钓获量一般都有明确限定,少则限重2.5公斤,多则20公斤;兼顾武汉钓友近期钓获物的数据,以及保持长江生态稳定向好的态势,正在征集意见的“武汉垂钓管理办法”对渔获量作出一个相对均衡的限定:每名垂钓者每天只能带走不超过7.5千克的钓获物,超出部分立即放回原水体。如果钓获单尾(只)重量超过7.5千克,可以留取,但其他钓获物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
这是武汉首次对钓友在重点水域的钓获物进行“限重”。
回归休闲垂钓初心
不欢迎炫耀式直播
武汉境内湖泊、河流众多,喜爱垂钓之乐的人数众多。即使是刚刚过去的大雪中,依然有垂钓爱好者享受“独钓寒江雪”的意境。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兴起,一些钓友喜欢随手拍下起鱼过程,然后发到网上,享受的仍然是垂钓之乐。钓圈中一些“大神级”人物纷纷上网,在网络平台频频秀出钓鱼过程、炫出自己的钓获物,分享自己的垂钓技术,供其他新手学习。
近段时间以来,其中一些短视频和直播行为开始“跑偏”“变性”。有些网红钓手,“分享”自己的“私钓场”,引来众人点赞和打赏,吸引他人前来导致溺亡事件。有些人借垂钓之名搞起了带货直播,从中获取私利。
2023年6月14日,一段武汉杨泗港大桥下“万鱼朝宗”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其形成原因引发猜想。长江日报请来水生专家答疑解惑:杨泗港大桥下的临水江滩没有全部硬化,保留有一部分泥质洲滩,也有一些草类,这种环境有助于鲢鳙产卵繁殖,加上气温、气压、水流、水温等多因叠加,才出现上述自然现象。但这种奇观仍然吸引不少外地钓友前来赶场、打卡、直播,很短时间造成“千人聚钓”的场景,网友亲切称呼武汉是“全国网红垂钓城市”,由此给我市禁捕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和风险隐患。
近几年来,得益于网络流量加持,一根钓竿已撑起武汉一个百亿垂钓产业链。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2)显示,2021年湖北休闲渔业产值达104.88亿元,排名全国第三。其中,武汉涵盖了休闲垂钓的上下游产业链,是全省休闲渔业最重要的版图。
对此,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并不反对那些带有传授垂钓技术性质的网络直播,但反对在武汉重点水域、进行有损武汉良好垂钓氛围的这种盈利直播。希望休闲垂钓回归到休闲、娱乐的本质属性和美好初心。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第四年,我市长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逐渐恢复,不断吸引江豚到长江武汉段水域活动,江豚重返江城的美好愿景已然逐步实现。
广大钓友对于“武汉垂钓管理办法”如有建议意见,请发送至电子邮箱:
cdglbf2024@163.com。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王东方 实习生李雨欣 通讯员覃伟 邓煦 李奇 陈雪莹)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