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最喜欢的爱好,非钓鱼莫属了。
钓鱼最甚的时候,是在1967年至1969年。
那时初中未毕业,正值文革高峰,到处武斗,家在农村,又未务农,在家闲着,一年约有一半时间在钓鱼。
方圆十几里的池塘,几乎钓了个遍。那时的池塘属生产队所有,几乎未养鱼,但一般都有野生的鲫鱼。离家近的池塘,当地多数人认识,去钓一般不干涉。远一点的池塘,由于未养鱼,多数也是允许钓的。由于池塘鱼不多,所以一天也钓不了多少,一般钓大半天,有一到二斤就不错了。
钓鱼一人太寂寞,人太多也不好钓,一般有二至三人最佳。我的长期钓友有二人,均是同村的,一位是毕业待分配的大学生,一位是初中同学。三人中,那位大学生钓鱼水平高些,每次都比我们要多钓一些。
那时的钓鱼工具很简单,鱼竿是用细细的竹子做的。鱼饵多用蚯蚓,有时也用面粉,胡豆粉或蛆虫。打窝多是用酒泡过的大米。
那时一天为钓鱼要走很远的路,钓鱼时抛竿收竿也要活动身体,垂钓时两眼盯着浮漂神情专注,拉着鱼时身心愉悦。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雨打风吹,乐此不疲。所以,钓鱼是一项十分有益于身心的活动。
除了文革那几年的钓鱼,以后钓鱼的时间少了,并且也感受不到那样的快乐了。现在钓鱼的装备,跟那时不可同日而语。豪华的鱼竿,精美的鱼饵,坐在收费的鱼塘,钓鱼者众多,人声鼎沸,几分钟就拉起一条大鱼,一、二个小时便草草收场,完全没有那时钓鱼的闲情逸致。
时光如电。文革时期距今巳半个多世纪,但那时钓鱼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春季钓着活蹦乱跳的鱼儿落在金黄色的油菜地里;冬季用麻木的手取下带着温度的鱼儿;雷雨交加,抹去眼边的雨水紧盯着塘里的浮漂;夕阳西下,在清香的荷塘将金黄色的鱼儿从荷叶旁缓缓拉起……。每当回忆起这些情景,仍带给我无限遐想,令我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我自认为自己的垂钓技术是比较差的,无非享受的就是钓鱼的过程。经过多年垂钓,得出一个结论,钓鱼技巧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耐心的等待。
不仅钓鱼,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姜子牙渭水钓鱼,终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成就一番伟业。
1973年毛主席问邓小平,这几年你是怎么过来的,邓小平回答:等待。